《拜佔庭》這本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英】JUDITH HERRIN所著的368千字的中世紀歐洲史讀本解決了我很多年關於拜佔庭這一概念的疑惑。以前只覺得她神祕,藝術~
在讀這本書之前恰好剛讀完奧爾汗帕慕克的《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這位諾貝爾獲獎者在這本書內總結一下就表達了「呼愁」這一感受。看完《拜佔庭》對奧爾汗的「呼愁」才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前658年建立在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地方被稱爲拜佔庭。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將羅馬遷都至此,起初稱爲新羅馬,但很快被改爲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羅馬分爲東西羅馬,君士坦丁堡成爲東羅馬帝國首都,1453年成爲奧斯曼帝國首都,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初建時爲首都,伊斯坦布爾成爲國際上的正式名稱
君士坦丁堡這座大都會的偉大之處,根植於她下轄地區之中深厚的文明積澱。拜佔庭文化的本質是古典文化,帶有一定的異教文化文化色彩。拜佔庭與土耳其之間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建立在拜佔庭基礎上的土耳其有着深厚的文化積澱,無論你相信與否這種文化都賦予了土耳其屹立於歐盟國家之林的力量
伊斯坦布爾依然保留着拜佔庭文化的印記:土耳其人依然崇信東正教,也沒有改變這座城市原有的恢宏格局。伊斯坦布爾與往日的君士坦丁堡一樣,依然是商業繁榮的國際大都市,聚集着不同背景文化的人羣
拜佔庭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這種文化融合了古希臘羅馬文化,成爲獨具特色的拜佔庭文明。拜佔庭豐富多彩的文化是拜佔庭帝國強有力的支柱,歷史上的拜佔庭多次面臨危機,都依靠着文化帶來的凝聚力維持到了最後一刻,最令人稱奇的是1204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後,十字軍在這座城市盤踞了57年,此時的拜佔庭已不是昔日的輝煌帝國,國土面積變成了城邦大小,卻一息尚存。拜佔庭的文化基因中包含古典文化,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東西方文化,幾個世紀以來拜佔庭厚重的文化底蘊一直支撐着帝國的發展,帶來了強大的凝聚力。拜佔庭文明不僅未受1453年土耳其攻佔拜佔庭影響,還延綿了幾個世紀,影響了中歐,巴爾幹半島,土耳其和中東地區的文化
用奧爾汗帕慕克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的話來結束《拜佔庭》這本書的讀書筆記:
「伊斯坦布爾最偉大的美德,在其居民有本事通過西方和東方的眼睛來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