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家克勞斯曼這麼評價柴可夫斯基:他沒有出生在音樂世家,更稱不上是音樂神童。然而他的音樂卻成爲了俄羅斯文化在藝術領域的最高成就。
–
▪️柴可夫斯基的母親是一個頗有修養的音樂愛好者,童年的柴可夫斯基從母親那裡聽到了許多動人的俄羅斯歌曲。柴可夫斯基10歲的時候被送到彼得堡的法律學校去讀書,在此期間師從鋼琴家寇恩丁格爾學習鋼琴,並且常去歌劇院欣賞音樂作品,格林卡和莫扎特的作品對他影響很大。
·
▪️22歲的柴可夫斯基進入了音樂學院學習。在此期間柴可夫斯基創作了不少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根據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戲劇《大雷雨》創作完成的同名交響序曲。這是年輕的作曲家受到60年代激蕩着的社會思想影響的最初反映。在柴可夫斯基從交響序曲《大雷雨》起,即逐漸走上引導他寫出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一系列作品的創作道路。這道路也是當時俄羅斯社會發展在知識分子的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反映。
·
▪️1878年之後,柴可夫斯基經歷了失敗的婚姻,有過了自殺的經歷,有着不穩定的精神狀態。大概就在此期間,另一位有錢的寡婦進入他的生活,即所謂梅克夫人。說進入生活並不確切,據說他倆從未見面,只是梅克夫人給柴可夫斯基提供一年六千盧布的贊助,兩人之間互通了超過千封信件。我們常安慰人說,苦難是藝術家的養料。這句話對柴可夫斯基這樣多愁善感的人,似乎是可行的。適當的經濟贊助,又能讓他免爲稻粱謀。
·
▪️他熱愛祖國,關心俄國人民的命運,但他又看不到俄國社會的出路。他從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國政治的黑暗與腐敗,但他的政治態度卻又是保守的王朝擁護者。這種無法克服的矛盾不斷促使柴科夫斯基對祖國的前途、社會的出路、人生的意義進行深刻的思考,並把這種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創作作品當中去。這可以說是柴可夫斯基創作上的基本思想傾向。柴可夫斯基雖不直接選取現實的政治生活、社會衝突等作爲自己創作的題材,但卻通過自己對於時代悲劇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對光明理想的追求對生活意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