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草書單第一輯—《窮查理寶典》
拔草書單第一輯—《窮查理寶典》
拔草書單第一輯—《窮查理寶典》
拔草書單第一輯—《窮查理寶典》
拔草書單第一輯—《窮查理寶典》

中文書名:《窮查理寶典》

英文書名:《Poor Charlie’s Almanack—The wit and wisdom of Charles T. Munger》

作者:彼得•考夫曼

[喫瓜R]買這本書真是妥妥的大冤種本種,相信大多數人(包括我)最開始被他吸引是因爲書籍的簡介:「《窮查理寶典》效仿的對象當然是本傑明 富蘭克林的《窮理查年鑑》……富蘭克林以窮理查爲筆名,在1733年到1758年間出版了他的《年鑑》。它的內容豐富多彩,不僅包括許多很註明的富蘭克林名言,還有日曆、天氣預報、天文信息等……」

[嘆氣R]拔草理由:

1. 價格定在了沒用的地方上:這本書裝訂精美,全銅版紙印刷,價格高達168。首先,中信出版的書在同類型書籍中定價本來就不低;其次,昂貴與否取決於書籍的內容,這本書的內容根本配不上這個價格;最後,我真的不理解爲什麼要用銅版紙印刷,書籍笨重、反光,增加不必要的成本,真的以爲讀者會收藏這本書嗎?(並不是說銅版紙印刷不好,我買的莎士比亞全集、達芬奇手稿都是銅版紙印刷,國外的大多數教科書也是銅版紙印刷,但明顯這些更有收藏價值)。

2. 內容都是拼湊,淺嘗輒止。出這本書的時候,還沒有短視頻,但作者算是把短視頻的套路玩明白了。截取幾段芒格的講話,拼湊在一起,就是《窮查理寶典》了。別人要是敢懟,馬上就有人站出來說,你算老幾?有巴菲特的夥伴查理•芒格牛嗎?這完全是仗着芒格的名頭狐假虎威、偷換概念。我們要知道,好的學生未必是好的老師;此外,讀書要的本就是深度思考,我們想看到的是結論背後的方法論,而不是一大堆拼湊出的隻言片語(而且大多數觀點在我們現在看來都已經是常識了,見圖4、圖5)。

3. 看這本書就跟刷短視頻一樣,看了等同於沒看。大多數人刷短視頻是爲了學習嗎?並不是,短視頻只是爲了娛樂。學習需要建立在框架和體系下,經過長時間打磨,逐漸精進。正如陶淵明所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但人類的特徵告訴我們,即時滿足永遠比延遲滿足更符合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