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tà (after Delacroix)
1889
荷蘭畫家 🇳🇱
梵高Vincent van Gogh
73 x 60.5cm 油畫
🏠現收藏:梵高博物館
.
👨梵高說:「在印象主義中,我看見了德拉克洛瓦的復活。不過德拉克洛瓦比他們更完整。」
.
⛪️這是梵高聖雷米時期的創作。他以德拉克洛瓦的《聖母憐子》作品爲基礎,以聖母哀悼已故基督爲主題,將聖母憐子的悲傷情景描繪得聖潔與期待,將基督的神態描繪得朦朧與難以琢磨。整幅作品泛着朝霞的明黃亮光,伸出的手臂與身姿帶給人愛的希望,表達了某種痛苦與平息。鏡像臨摹也呈現了自我的精神映照與精神慰藉。
.
📣話題:永恆的主題
.
1⃣️女性的愛
聖母憐子的主題創作不論是提香、米開朗基羅,還是德拉克洛瓦、布格羅,他們描繪的都是一種崇高的化身與神聖的象徵。聖母的形象與神態被賦予了不同的精神詮釋,是華麗、柔美、悲劇的表達。梵高的聖母形象是楚楚動人,像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一樣,青春的容顏喚起人們對美好的追求,以表達某種精神與內心的平靜。悲傷只在隱約間吐露,她或是張開手臂,或是傾身緊擁,一種純潔的氣息總能讓人強烈感受到女性的給予與愛的救贖。畫中愛的意義大於悲傷。
.
2⃣️蒼白與希望
畫中基督的面部與身體是蒼白的,扭曲的脖頸與身軀是無力的。梵高筆下基督的臉龐相比前人是朦朧與暗淡的,這與聖母鈷藍色衣服形成微弱的張力與痛苦的延續,他對比着亮黃色的雲霞與被映亮的白衣,這是一種希望的象徵。梵高將蒼白畫成過去,把明亮帶到前面,讓蒼白的身體上留下強烈的光影,映照出堅毅的力量與瀕死衝擊下形成的復生與希望。這樣的表現是符合當下的審美期望,曾經的古典柔美如今已不能打動人心,而真實的肢體神態與強烈的色彩張力更能產生共鳴,從而將痛苦撫慰。
.
3⃣️一種變化
梵高在盧浮宮看到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後,對自我的色彩變化是顛覆性的,他用自己的情感繪畫着與其不同的理解,說是臨摹不如說是一種改變,聖母憐子作品的完全鏡像創作,就像梵高的自我剖析與靈魂映射,抱着一種感激之情,還有內心的複雜與不安。
.
⛪️據福音中描述,基督在三天後再度復活,這種榮耀與希望正如梵高畫作中展現的一樣,富有安詳與光明。
@薯條小助手 @薯隊長 @知識薯 @藝術薯 @日常薯 @薯管家 @生活薯 @創作小助手 @小紅書創作學院